以太坊的挖矿历史始于2015年主网上线,当时其采用的PoW(工作量证明)机制与比特币类似,但通过智能合约功能实现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。早期的矿工通过显卡(GPU)参与挖矿,每13-15秒生成一个新区块,每个区块奖励5个ETH。这一阶段以太坊挖矿迅速吸引了全球矿工的关注,尤其是中国矿工群体曾占据全网算力的重要份额。挖矿难度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,以太坊网络逐渐形成稳定的出块节奏,为生态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2016年以太坊经历硬分叉事件后,社区对网络升级的共识进一步增强,挖矿机制也随之优化。与其他区块链项目不同,以太坊的挖矿算法Ethash专门设计为抗ASIC化,优先依赖GPU算力以保持去中心化特性。矿工在打包交易时不仅获得区块奖励,还能赚取用户支付的Gas费,这种经济模型推动更多参与者加入挖矿行列。以太坊挖矿的能源消耗问题逐渐引发争议,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。

2022年是以太坊挖矿史上的关键转折点。经过多年技术筹备,开发者于9月15日正式启动合并(The Merge)升级,将共识机制从PoW切换为PoS(权益证明)。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显卡挖矿退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质押32个ETH成为验证节点。这次升级使以太坊的能耗降低99%,但原有矿工群体面临转型挑战,部分矿工转向ETC等其他PoW链继续挖矿活动。

在PoS机制下,以太坊的挖矿转变为验证节点参与区块生产的质押过程。验证者需要运行全节点并锁定ETH,系统按照算法随机选择出块者,奖励来源于网络增发和交易手续费。这种转变彻底改变了代币分配方式,持币者通过质押即可获得收益,而不必购买专业硬件设备。虽然有人质疑PoS可能导致中心化,但以太坊通过分片技术等方案持续优化网络性能。
